區域醫療改變了過去醫院各自建立信息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將對國內醫療信息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清晨,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張揚正在享受晨跑時光,她的感應式智能手機正實時監測她的心跳頻率和卡路里消耗數據,并同步傳輸到她的衛生保健經理的電腦上。稍后她的手機反饋里顯示已為她預定了下午跟醫生的常規性回訪時間。下午3點12分,李冰醫生的智能手機也提示,在3點30分,他和病人張揚有一個預約。李冰醫生進入醫院的遠程視頻會診系統,向張揚和自己的臨床研究助理展示了張揚的血糖濃度變化模型。從這個模型來看,張揚現在的健康情況相當不錯——她的總體健康分值已從以前的67.8%大幅提高到84.2%,血糖濃度單位目前為124mg/dl,兩項均好于標準值的84%和126mg/dl。張揚稍后驅車來到位于市中心的大型自助藥房,用電子醫療保健卡訪問個人健康帳戶,幾下輕便操作后,她就完成了一份糖化血紅蛋白A1c測試的預定,并購買了李冰醫生開出的降糖藥。到此,她的本次常規診療圓滿結束。 這幕由微軟醫療解決方案部門為我們呈現的未來醫療遠景,在今天看來還有點好萊塢科幻大片式的超現實意味。然而,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告訴記者,隨著區域醫療聯合體的建立并借助不斷創新的信息技術,患者享受這樣快捷便利的醫療和保健服務已經指日可待。而且,這樣的醫療保健服務也不會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這就是當下成為焦點的區域醫療所要實現的長遠目標。 區域醫療成焦點 天健科技區域醫療事業部總經理趙輝最近頻繁在各地奔波,忙于區域醫療項目的跟蹤。“8500億的投入是個巨大誘惑,但最后落到信息化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區域醫療應該是其中最大的一塊兒,競爭也最為激烈。而且,和以往醫療行業信息化主要由技術和應用需求推動不同,現在的區域醫療信息化顯然是由政策拉動的市場,說起來就會起來,熱得很快,這給醫療IT服務商帶來了巨大的機會。”趙輝說。 事實上,天健科技早在兩年前就專門成立了區域醫療事業部,看好區域醫療的發展前景。而更早開始,天健就一直在謀劃通過與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牽頭合作建立小范圍的醫療共享體系。趙輝認為,先于別的公司在區域醫療領域進行的探索和實踐無疑為天健未來占據這一市場打下了基礎。 那么,區域醫療對于想介入醫療信息化的IT公司來說真的有這么重要嗎?一位專業人士認為,由于醫改投入的帶動,未來一段時間,國內醫療信息化相關的設備采購、各種應用系統建設都將圍繞區域醫療這條主線進行,中央的投入、地方政府的投入都將透過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經由區域醫療項目落地,因此,抓住在區域醫療信息化市場的話語權就等于在整個醫療信息化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據了解,國內主流的醫療IT服務商多已在區域醫療上有所動作,比如東軟、天健、杭州創業、西安天網、金仕達衛寧等。而由于多年專注于醫療行業信息化,這些公司多少有些近水樓臺的優勢。 不過,比起這些專業的本土公司,一些原本游離之外的國際廠商切入的動作可能還要更迅速一些。 不久前,微軟宣布與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信息化合作,并高調推出Amalga醫療解決方案,這與此前微軟悄然進行醫療相關解決方案研發投入的低調姿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還介紹說,不僅開始實施醫院信息化項目,建立成功案例宣傳自己,微軟還同時透過衛生主管部門參與區域醫療的討論和規劃,試圖在標準建立中贏得話語權。 與此同時,專業提供企業數據平臺和數據整合服務的Informatica公司最近則贊助了在上海舉辦的區域衛生信息整合高峰論壇。Informatica公司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韶益坦言,公司正是看好中國區域醫療這個大市場,看好其中帶來的數據整合的機會。而據了解,此前Informatica雖然在北美數字醫療市場頗有聲望,但在中國醫療信息化市場還是剛剛著手,促其著手的顯然正是最新的醫改政策。 IBM也“配合”醫改實施細則的公布迅速推出了四大醫療解決方案,其中第一個就是專門針對區域醫療的IDS整合交付系統,并很快又和重慶市南岸區簽署了區域醫療信息服務平臺合作協議。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此前就一直在數字醫療有巨大投入的英特爾公司以及思科等更多的國際廠商也都迅速制定了針對中國醫療信息化市場的新策略,高調參與。 顯然,8500億的投入對于正處于經濟危機影響下的IT公司來說無異雪中送炭,自然要興奮一番。然而,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都在思索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區域醫療究竟該從何處入手?IT公司可以解決其中的哪些問題?信息化在其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 或者說,IT公司究竟該在區域醫療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事實上,這才是未來決勝醫療信息化市場的關鍵。 區域醫療以信息化為“經” 2009年2月,上海市宣布將按照以三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由若干個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模式,構建區域性醫療衛生聯合體。 這一模式源起于兩年前在浦東新區試點的外高橋功能區醫療聯合體。當時上海市七院吸收附近的高橋、高東、高行、凌橋鎮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了一個跨越城鄉的醫療聯合體,通過雙向轉診、先進醫療設施共享、互為確認檢查項目、派出專家業務指導等形式進行多元合作。 據了解,這一模式收效不錯,凡在這4家位于偏遠郊區的鎮級衛生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均可以得到幾乎與七院相同水平的治療,因而也才有了現在進一步擴大范圍的可能。 上海市的這一成功實踐無疑給其他地區的區域醫療改革增加了信心。在整個醫改中,區域醫療聯合體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覆蓋城鄉、公共衛生等其他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或者變得簡單很多。因此,區域醫療成了醫改的突破口。 然而,區域醫療又該從何處入手突破呢?專家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注于信息化。建立區域醫療的大格局必然離不開信息化,醫療資源共享問題必須通過完整的信息系統來實現。因此,信息化其實是區域醫療的經線或大動脈,以此串聯、交換、共享,體系才可能活躍,資源才可能流動起來。 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認為,如果說過去信息化對醫院來說可有可無,在區域醫療的大背景或者說未來醫療行業新的發展背景之下,信息化則是必需品。“過去大家可能認為醫療信息系統是奢侈品,那么現在不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基本建設。就像在蓋醫院時會把床位作為基建的一部分一樣,今天整個信息系統也應該作為基礎建設的一部分,而不是過后再想信息系統怎么建。” 誠然,建立一個可以共享各種信息和醫療資源的互連互通體系是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顯然有些艱難。從2006年開始,就不斷有IT公司和一些地方衛生主管部門共同試點小范圍的區域醫療,希望借助信息技術構建一個可以更好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的共享體系。然而幾年過去了,成功案例幾乎沒有,規劃依然是規劃。 Informatica公司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韶益有著近15年醫療信息化領域的豐富經驗,他認為,區域醫療實現的最大問題是要解決利益沖突,而醫保是關鍵的突破點。 專家認為醫保是關鍵 “我跑了這么多年的區域醫療,醫院間信息共享的推進有重重困難。現在看來,未來會把信息都集中在醫保中心,透過它來中轉、共享。而且現在已經有一些HIS公司在聯系保險公司做這個事情了。”一位HIS公司副總經理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 事實上,電子病歷的艱難推進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HIS公司應該還對五、六年前的電子病歷熱潮記憶猶新。標準、技術、醫療體制、安全、隱私……當撥開這一重重迷霧之后,IT公司赫然發現,原來更深的根源還在后面。 專家也坦言,由于一個城市里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隸屬于不同的機構,要做到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難度非常大。 吳韶益以他的經驗下了這樣的定論:“根本不要去想醫院間主動共享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最好的就是做到病歷摘要。強制也好、怎么樣也好,都沒有用,因為那是醫院的生存根本。沒有一家醫院會給出病歷的全面性資料,最多只能給出病歷的摘要,病歷摘要目前為止已經是最完美的了。而且給出病歷以后,標準還必須要統一,這就更難了。但是這又不是不可能實現。如果醫院產生的費用最后都統一由醫保中心來支付,不給出信息不支付錢,自然也就能實現交換了。” 在吳韶益看來,未來醫保中心會成為信息中轉交換的樞紐。“醫保中心既是一個收錢的單位,也是付錢給醫院的單位,會是所有醫院最尊敬的一個單位,它的信息系統也會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統。” IBM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IDS整合交付系統將成為區域醫療信息化的關鍵。IBM提出了協同醫療的概念,認為協同醫療延伸了中心或專科醫院的覆蓋范圍,增強了優質資源的可及性,從整體上降低了醫療服務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規則,還可以漸次把協同成員的服務水平拉齊拉高。這樣,相同的患者體驗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但IDS模式也面臨挑戰,那就是質量保障和財務分配模式。由于在協同過程中,并沒有發生醫療實體的產權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療、收費的治理模式,是IDS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那么,目前醫保在參與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上又有怎樣的動作呢?不久前,保監會表示,近期將出臺商業保險參與醫改政策,并將支持保險機構參與現有醫療機構的改制和重組。專業人士認為,這多少會觸動現有的機制,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形成有效約束,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支出。而更重要的是,多方參與將有助于實現區域醫療的信息共享。 標準問題亟待解決 區域醫療的關鍵是信息整合,而談到信息整合和共享就不能不談到信息標準。這也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在過去十幾年的信息化建設中,醫院往往都是各自建立自己獨立的信息系統,采用不同的硬件和軟件產品,很多應用系統都是定制開發的,這無形中給信息交換設置了障礙。 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不光是在醫院之間,其實同一醫院的很多部門之間系統應用差別也很大,導致整個醫院數據的兼容、流通都很不方便。中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醫院和醫療機構在業務流程和醫護人員的工作習慣上都存在很多差異,同一家醫院不同部門采用的信息系統軟硬件平臺也各有不同。要幫助中國的大型醫療機構實現信息系統的智能化,我們要先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想做什么,要應對的挑戰是什么。”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張宏江認為,要有一個很好的可擴展的平臺,能夠兼容各種各樣的數據結構。“微軟在國內也在做一件事,看我們能不能把國內的醫療系統標準建立起來。目前我們并沒有很統一的標準。” 銀江科技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雖然不是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但信息化下的流程再造依然需要標準化的支持。銀江電子執行總經理章笠中說:“對醫院來講,其實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是在醫生的醫療水平,以及應用一些新的技術,除此之外就是管理和醫療安全。醫術可能跟信息化關聯度并不是很高,但醫療服務質量特別是醫療安全就跟信息化關聯度很高了。其實這是可以通過流程固定下來的,比如輸液、打針。而要進行流程化,就必需進行標準化的管理。”據了解,銀江科技也透過和英特爾的合作參與到相關標準的制定中。 標準歷來是必爭之地,幾乎所有的實力派廠商都極力爭取參與相關標準的建立,然而也會各執一辭。 吳韶益卻把這個問題看得比較簡單:“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統一?關鍵還是醫保中心。醫保中心支付費用,如果不標準,醫保中心就不付錢,自然就會統一了。”吳韶益認為,醫保中心是甲方,醫院是乙方。醫院會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叫做申請費用中心,就是向醫保中心進行醫療費用申請的。這種模式下,醫院一定會主動按照醫保中心的要求統一信息格式。 重新認識HIS的價值 假設交換共享的積極性問題解決了,標準問題也解決了,在區域醫療這個大系統中,一個關鍵的系統便逐漸浮出水面,不得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就是HIS(醫院信息系統)。 在之前十幾年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中,HIS一直是最先建立起來的,也在醫院的信息化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區域醫療的新的信息化格局之下,HIS也將擔負著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區域醫療信息化是以各個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為基礎建立的,所以HIS將扮演重要的基礎管理平臺的角色。”有HIS專業人士這樣認為。 在專業人士看來,如果區域醫療聯合體內的信息要交換共享,那么每個醫院就都需要有一個信息的統一出口。就目前的情況看,其他系統的信息都要與HIS系統進行交換。因此,HIS不僅是醫院必須的信息系統,同時也是信息交換共享的平臺。 但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也可能會通過一個新的出口進行信息共享。因為醫院中來自不同應用系統的數據并不能直接給出去,而是要經過一層過濾,也叫數據清洗。清洗之后的數據會變得更加完整,補齊缺失的資料。這對于目前醫院中異構的系統來說更容易實現。 這顯然與HIS目前存在的問題有關。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很多醫院的HIS都不是產品化基礎上的定制,而是完全根據文件整理出來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升級。當醫院擴容,需要信息系統同步時,就只能推倒重來。一般三年就要做一次這樣的事情。” HIS暴露出的問題很多,這給一些本土的HIS公司帶來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而HIS是否能重塑自己的價值,區域醫療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改寫醫療信息化格局 不難看出,區域醫療改變了過去醫院各自建立信息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模式,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將遵循一定的標準,同時,由于區域醫療信息化變以往自下而上為自上而下總體規劃先行的做法,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一定程度上改寫現有醫療信息化格局。 首先,單獨的小項目采購可能會越來越少。由于信息化資金的投入是由中央、地方和醫院三方負擔,并且區域醫療又是一個地區的整體規劃,因此有可能出現越來越多的聯合招標采購,這給有著完整解決方案和一定咨詢能力的公司帶來了更多機會。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推出整體解決方案,用以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比如微軟Amalga醫療系列解決方案就包括Health Vault、HIS、UIS(統一智能系統)等,IBM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則包括區域醫療信息網絡、臨床科研信息整合平臺、醫療協同平臺等。東軟更是推出了包含軟硬件在內的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解決方案、醫療服務體系解決方案、醫療保障體系解決方案、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解決方案外,還提供高性能價格比的數字醫療設備。 同時,咨詢也在區域醫療的整體規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如何實現區域醫療共享體系方面,IT公司提供了不少好的建議和方案,并且不僅限于技術,還提出醫療改革的一些富有可行性的建議。一些有這方面經驗的跨國公司可能會率先進入區域醫療信息化咨詢的行列。 其次,規范的項目組的推進可能意味著以前一些占據地市級醫療市場的IT方案商不再有機會,或者機會越來越少。比如IBM就建議成立由所涉及相關機構各方和衛生部標準專家組成的項目推進工作組,實現規范的信息傳輸與交換、規范的數據結構和模型、統一的術語和數據字典庫以及流程的逐步標準化。 不難看出,國際巨頭不僅在跑馬圈地,更是已經在數年前就有大量研發投入。這給本已激烈的區域醫療信息化市場帶來了更濃的火藥味。
—— 信息源自:比特網
類屬:行業資訊
上一個:稀缺醫療器械可進行特別審批 下一個:醫療器械行業即將進入“高標準”時代